抱團養老,
一個沒怎么聽說過,
但在國外卻很很流行的方式。
等我們老了,就搬到一個地方住在一起,
一起喝茶,種樹,散步,旅行。
美國德州四對夫婦“抱團養老”的故事,
啟迪著全球的老人,
愛人在身邊,朋友在隔壁,
就算老了,也要有自己的生活。
來自美國的這四對夫妻,
是認識超過20年以上的好朋友。
孩子們長大后,他們就買了一塊地,
建了四座小房子,住在了一起。
是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,
他們發現了一塊廢棄的草地。
靠近Llano湖泊,風光很美。
一開始他們想著建一所大房子,
然后四家人住在一起。
考慮到個人空間的重要性,
他們最后決定把這個地方打造成
四處相連的獨立房間。
每座小屋花費4萬美元,
結構簡易,容易建造,
空間使用率很高,
整個建筑相當低碳環保,
有雨水收集器,還有太陽能板供電。
小屋的內部精心設計,
結構和工藝將美學發揮到極致,
主人們可以安心地在這里工作或者是看書。
同時不乏生活情趣,
用的杯子都是一樣的。
看完之后你是不是心生羨慕,十分向往?
看完美國人的“抱團”養老
再來看看德國人的“同居式”養老:
德國姑父前年去世,
只留下姑媽一個人守著一間大房子過生活。
姑媽雖有個兒子,
但在德國,子女結婚后一般都不和父母住在一起。
一天早晨,
一個白發蒼蒼的老頭推門走了進來,
一進門就大聲說:"施密特,我們‘同居’吧?"
姑媽高興地說:"好啊,我也正有此意呢。"
之后,他們又高興地說了一會兒話。
后來才知道,
原來,姑媽口中的"同居"乃是
現今德國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種養老模式——"搭伴養老"。
姑媽告訴我,
他們是在老年大學里學油畫時認識的,
他就住在姑媽家附近,
兩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來,
于是便都有了"同居"的想法。
德國人60歲后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,
但很多老人十分厭倦療養院里的單調生活,
于是,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組合在一起,過起了"同居"的老年生活。
在德國,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"同居"外,
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與年輕人一起"同居"。
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,
房租也貴得嚇人,青年人普遍遭遇"找房難"。
于是,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價
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,
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,
比如,陪老人聊一會兒天、打掃花園、外出采購等等。
如今,"讓我們同居吧"已經成了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。
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、相互關心,
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并得到救護,
所以這里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,
德國已成為目前歐洲最"老"的國家,
大概與此有關系。
大家可以擇鄰而居,
與親密伙伴,志同道合之人生活在一起。
面朝大草坪,背依山,
山上便是森林游步道,甘嶺水庫,能夠呼吸新鮮空氣,
逛莓園、挑野菜,游農場,這都是極好的。
養老,是一個人人都得面對的問題。
想到以后身邊的若干好友在一起,
一道曬太陽、散步、聊八卦、寄養孫子孫女……
想想都會笑起來,突然間覺得,
“老”也不是那么可怕了。